要中国戏剧的资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1:43:03

亚瑟·史密斯在他的著作《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提到:中国人对戏剧演出的热情,犹如英国人爱好体育、西班牙人爱好斗牛。这话不假。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热爱戏剧的民族,不信只要看看我们戏剧的种类就会让人吓一跳。国剧京剧就不用说了,大大有名的地方戏就有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河南的豫剧,天津河北的评剧,河北梆子、四川的川剧、湖北的汉剧等等。就是我这个不懂行的,不用想就可以将这个名单再延长几倍。总之几乎每个省都有一两个成气候的地方戏种,毛估一下,也不下半百。更不用说小曲儿杂耍了。
戏剧的种类繁多,在于其地方性很强,根本在于方言繁杂。在戏剧形成之始,还没有普及普通话之说。虽然也有什么官话,但只局限于官宦商贾,老百姓也就在家乡三五十里的范围内活动,自然用不着讲拿腔拿调的官话。自然地方戏也就得用地方话,适用范围也就有限。虽然随着移民的迁徙,许多地方戏的流行地域也不限在其发源地。
地方戏的种类虽多,但都存在着相同点。比如都有绚丽繁琐的服装;变化多端的脸谱;震耳欲聋的锣鼓点子;伴奏中都有一个主奏乐器等。当然主奏乐器因戏(地)而异,同唱腔和语言一样具有鲜明的个性。比如,嘹亮的板胡伴着高亢的秦腔,而缠绵的山东吕剧则用絮絮叨叨的坠琴来伴奏。没等演员开口,只要伴奏一响就让人知道是什么戏种。
在电视被普及之前,戏剧在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比如过年过节,每个村寨都要弄几台大戏庆祝庆祝。有时一个小财主家有点喜事儿也会弄台戏来犒劳一下乡里乡亲。就是皇宫内,过年或皇上皇后过生日,也会叫戏班子来唱上几天。
这自上而下的喜爱,自然给戏剧的发展增添了动力。观众也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连斗大的字也不识一个的老奶奶,也能给她的孙儿讲那好心自有好报的《锁麟囊》故事。陈士美的被批倒批臭,靠得就是这无孔不入的戏剧。应该说戏剧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没有戏剧,从我们的高文盲率来看,可能三国中诸葛亮、刘关张和曹操的故事不会那么普及。就连我们的文学也受到了戏剧的影响,戏剧台词对文学的直接贡献不说,就是文学用语来自戏剧的就不少。如:“红脸白脸”,“跑龙套”等词都是从戏剧中借来的。
实际上,中国人对戏剧的热爱,常常做到台上台下不分。当然这里不是指那些真正会唱一台的票友,而是在民间就有许多真实场面也同演戏一般。比如山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