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儒家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2 02:29:12
<周易> ”系辞”中 言 意 象 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孟子 告子 两人之间辩论的问题(我说得好像不是很明白尽量想吧谢啦)

孟子和告子辩论的实质,并非“人性是善还是兼善恶”这样的务虚命题。

兼善恶,孟子也会承认的。

问题在于,孟子要充分发扬士阶层的进取精神,就必须在理论上强调人性中某项独特优势,而且强调士比其他人更具有能砥砺人性优势的更独特优势。

告子不明白孟子的苦心,仅就现象谈道理,便打比方说:人性是原料,仁义是成品,把仁义归入人性不恰当。孟子反驳说,如果人性不存仁义,那就等于说,要改变人性才有仁义了。如此一来,人性就掉价了。

上述比方显然不完善,因此告子再打比方:人性像水流,流向东西不能由水自身决定;同样,人性显出善与不善也不由人本身决定。孟子敏感到这比方的漏洞:谷子没考虑到在流向东西的“异”之上还有个向下流的“同”。孟子正是抓住这个“向下流”的共性,暗指人都有个向善的关键共性。他特别谈到人性显出恶,原因在于被“使为不善”,而把这话倒过来理解,那就是“人性本善”——人性中本以善为关键。没有本性中的善,人就不成个人样。

打比方说不清楚,告子只好直说概念:“生之谓性。”告子理解的“性”,是从“生”的角度切入的。孟子不待他展开,便也从生命的角度去说。孟子的意思是:其他动物也有生命,但人的生命绝对不同于犬、牛的生命。言下之意,是人有善良人性,这特殊之性,是兽类畜类所无的。人要明白人性高于兽性,为了对得住上苍,也得建立真正属于人的生活目标。

告子这时也知道孟子要把人性从兽性分离的意念,但他认为,人在“食、色”方面,即在求生存、求繁衍方面,其实和兽类、畜类具有同样的“性”;他所谓“仁,内也”,就是说,求生生是人的本性,这本性其实和野兽家畜的性并无两样。只是人又讲“义”,而“义”却是外在的,并非人性本身固有的。捉摸谷子这话的意思,其实是说,在自然性方面人和犬牛没有区别;人区别于犬牛的是社会性。而社会性是外在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义,外也。”

如果从学院派的纯学术性来看,告子不为无理。但孟子却对此绝对不能接受。

孟子进行这场辩论,不是要得到什么科学认识。他求的是有用,有现实意义。他现在想宣扬的是:士要自强。想自强就得花大力气修身。如果承认“义”在“外”,主动性就不在士的主体身上了,有许多士就可能找到许多客观原因懒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