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作者原著有多大的可信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4:55:06
不要作者考证和思想性评析。我着重需要语言学上的分析。需要例子的说服力。

因为续书严重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宝玉游太虚幻境时,曾聆歌《红楼梦》,其中有一曲:

  [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曲总写了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不幸结局和贾府最终“树倒猢狲散”的衰败景象,根据红学家的探佚,曹雪芹原稿是这样写的:宝玉因抄家而陷入牢狱之灾 ,与黛玉长期分离。黛玉为思念心上人,日日以泪洗脸,终至泪尽夭亡。脂批也透露,贾府“事败抄没”后,“子孙流散”,“一败涂地”。宝玉则“悬崖撒手”,“弃而为僧”,叛离了封建家庭。这与曲终所云:“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完全吻合。而高鹗所续写的宝玉中举,贾府“沐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等,显然与曹雪芹原意不符。

  其实,高鹗的失误在各处都有明显体现。比如,他写黛玉因宝玉娶宝钗而怨愤至死:她“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喘成一处”,“出气大入气小”,“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两眼一翻”……硬生生地都把人给丑化了。犹记第六十六回,尤三姐因柳湘莲误以为她也是淫荡之辈,退还定礼并羞而自尽。曹雪芹是这样写的:“(尤三姐)一面泪如雨下,左手将剑并鞘送与湘莲,右手回肘只往项上一横。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难再扶’,芳灵冥冥,不知那边去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刚烈的女子形象,使人黯然泪下。况且绛珠仙子(黛玉前世)因感神瑛侍者(宝玉前世)浇灌之恩,为还泪债才跟随他下世为人,所以最终应是泪尽而亡。而在高鹗笔下,黛玉死前不但没流一滴眼泪,还是含恨而终的,倒是宝玉“放声大哭”,“哭得死去活来”。难道说是黛玉泪债还过了头,还要宝玉再还些给她吗?

  又比如,在宝玉游太虚幻境时曾在“薄命司”“金陵十二钗正册”中见到上面画有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作泣涕之状,后有诗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副画面暗示了探春的远嫁,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并且“船中有一女子作泣涕之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