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总结性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6:51:12
请大家帮帮忙拉,我希望得到完整的详细的回答。
“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暂时的特殊措施,最终被新的经济政策所取代的必然性,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原理,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谢谢拉....

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苏联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开始的时候,落后的生产力的现实决定了苏联必须采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社会稳定下来以后,高度集中的体制对社会生产力起到了明显的阻碍作用,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于苏联政府未能改革生产关系,最终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936年苏联新宪*的颁行,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主要特征是: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商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②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制,最后导致个人的高度集权。
这种体制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与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苏联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和军事强国,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战后不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而且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但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它未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形成对斯大林严重的个人崇拜;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一体化趋势。它日益阻碍苏联经济和其它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实质和经验教训 关于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质,在学术界比较普遍的有两种观点。

第一,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是企图绕过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期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其主要根据是列宁后来在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所说过的一段话:“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这种观点虽然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的要害,但未能准确、具体概括出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核心是余粮征集制。而余粮征集制是以取消商业这个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