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文子识人-译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4:22:29
晋中行~献之其君矣
谢谢。。。但要的是译文

晋中行文子出亡,过县邑,从者曰:“此啬夫,公之故人,奚不休舍,且待后车。”文子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佩,此人遗我玉环。是振我过以求容于我者也,吾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乃去之,果收文子后车二乘而献之其君矣。

【译文】
春秋时晋中行文子逃亡,经过一个县城。侍从说:“这里有大人的老朋友,为什么不休息一下,等待后面的车子呢?”
文子说:“我爱好音乐,这个朋友就送我名琴;我喜爱美玉,这个朋友就送我玉环。这是个只会投合我来求取好处而不会规劝我改过的人。我怕他也会用以前对我的方法去向别人求取好处。”于是迅速离开。后来这个朋友果然扣下文子后面的两部车子献给他的新主子。

第36课 定语后置——晋中行文子出亡
【阅读材料】

晋中行文子出亡 《韩非子》

晋中行文子出亡,过於县邑。从者曰:“此啬夫,公之故人,公奚不休舍,且待后车?”文子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佩,此人遗我玉环;是振我过者也。以求容於我者,吾恐其以我求容於人也”。乃去之。果收文子后车二乘而献之其君矣。

【知识窗】

《韩非子》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韩非(约前280—前233),原系韩国贵族。《史记》称之:“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韩非子》全书五十五卷,约十余万言。他综合了前期法家商鞅等人的学说,又批判地吸收了儒、道、名、墨各家的思想,建立起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结合的理论体系,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定语后置

定语用在中心词的前面,表示修饰或限定的作用。在古汉语中,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一般用“之”连接。但有时为了强调定语,可以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中间加“之”。这种情况,在中学教学中,有人称之为“楚辞句式的定语后置”。

例如:

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爪牙之利”就是“利之爪牙”,即锐利的爪牙;“筋骨之强”就是“强之筋骨”,即强壮的筋骨。

此外,还有几种情况,严格地说,不能算作定语前置。但有的教师,因为翻译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