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菊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9 00:54:27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知识渊博,见多识广。他与王安石交往甚厚,一日苏见王书案之上写一首未完的“咏菊”诗:“昨日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东坡是写诗的高手,菊花诗都写烂了,谁都知道菊花“抱头死”也不会“零落成泥碾着尘”的。不由暗笑当朝宰相不懂基本常识。于是提笔续诗:“秋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谁知,他被贬黄州后的一日,秋风瑟瑟,苏东坡缓步来到雪堂前坡,但见金黄色的菊花花瓣纷纷落地,苏东坡大吃一惊,眼珠差点掉到地上了。却原来天下的菊花不落瓣,唯独黄州菊花落瓣儿。苏东坡叹道:“唉,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啊!”后来,苏轼还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认错道歉。

这篇材料中所蕴含的道理,因为哦我要写材料作文,谢谢~~
能不能说的通俗,简略一点啊

从归纳推理的角度来说,苏东坡的续诗存在着轻率概括、以偏概全的错误。“以偏概全”是归纳推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种逻辑错误。所谓“以偏概全”是指只根据少数的个别事实,就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并且把这个结论看作是必然的、无可怀疑的论断。
苏东坡平时看到的菊花,都是只会枯萎,不会落瓣的。他不知道:事物性质的变化,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植物的特性、生长过程、花开花落,也会跟当地泥土、阳光、气候等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他就得出了“天下的菊花都是不会被秋风吹落的”这样一个一般性结论。他用这个全称肯定判断来衡量王安石的咏菊诗,就认为王安石的诗写得不对。等他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黄州这个地方的菊花,是会被秋风吹落的。出现了这个反倒,苏东坡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法得出的一般性结论,也就不能成立了。
生活是万花筒,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时相同、相似的现象,也许反映不同的本质,有时不同的现象,或许反映相同的本质;或一因一果,或一因多果,或同因异果,或异因同果,或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有必然原因,也有偶然原因,等等,在生活中常常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观点、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实事求是,深入过程的分析、动态分析、本质的分析,寻找因果联系,注意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上升理性化的认识,不能简单推理,更不能主观武断,凡事都应该好好想一想,这件事中究竟蕴藏着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千万不能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