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的解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9:06:44

深于炼意 精于选材
——《战于郎》赏析

○巩衍杞

〔原文〕 战于郎①。公叔禺人遇负杖入堡者息②。曰:"使之虽病也③,任之虽重也④,君子不能为谋也⑤,士弗能死也⑥,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汪踦往⑦,皆死焉。鲁人欲勿殇重汪踦⑧,问于仲尼。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赏析〕

本文选自《礼记·檀弓下》。《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以后的儒家所记,里面有不少短小精炼又很有意义的记事散文。《檀弓》的上下两篇就是由许多这样的散文组成的,《战于郎》是其中的一篇军事题材的散文。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春,齐国进攻鲁国,鲁国的军队在郎地抗击齐军。《战于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次战争的一些情况。全文只有86个字,可是提供的讯息量很大,含义十分深刻,称得上"酝藉吞吐,言短意长"。文章精炼到这种程度,与作者的深于炼意、精于选材是分不开的。

所谓炼意,就是提炼主题。所谓选材,就是选取材料。炼意讲究深,就是要向纵深开掘,揭示出事物的本质。选材讲究精,就是要精益求精,从大量的材料中挑选出最典型的来表现主题。材料是主题的基础和载体,主题是材料的灵魂和统帅。炼意和选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统一。这种统一,最后落实到文章写作上,就是用典型的材料表现深刻的主题。《战于郎》的作者就做到了这一点。

这篇短文的主题相当深刻。一个国家的执政者没有把国家治理好,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甚至在国家遭到别的国家进攻的时候,还麻木不仁。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国家的人民应该怎么办?是否应该为保卫祖国而战?文章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这样的主题比一般意义上讲爱国的主题深刻。同时,为了表现这个主题,作者选取了典型的环境、典型的人物、典型的细节、典型的情节。

据史书记载,当准备进攻鲁国的齐军在齐地清邑(今山东长清东南)集结时,任季孙氏家臣的孔子的学生冉求,就向在鲁国专权的三桓(指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皆鲁桓公的后代)提出了抗击齐军入侵的建议。由于三桓与鲁哀公的矛盾很深,三桓之间也相互勾心斗角,所以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