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中西思想批判的比较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3:11:48
如题.
拜托大家了,在明天下午之前希望能找到答案
谢谢!!~

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黄宗羲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韦卓民(1888-1976,广东珠海县人。1903年随父亲来武汉,就读于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主办的文华书院“备馆”(即中学部)。1907年升入“正馆”(大学部)。1911年毕业。解放前他历任文华大学训育主任、文华大学教授、私立华中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政治戏教授、是全国基督教反帝爱国、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领导人之一。是我国现代饮誉海内外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宗教学家。这位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的老校长通晓古今,学贯中西。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哈佛获硕士学位。后又留英,在霍布豪斯门下就读,遍历欧洲著名的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柏林大学深造,历时数年,得博士学位。这位勤奋的学者仅外语就精通英、德、法、俄、拉丁等。他一生潜心学术,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近百种遗著,约八百万字。在担任华中大学校长期间,他先后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聘为主讲和客座教授。1952年后任华中师范学院教授,著有《中国古籍中的上帝观》、《祭祀的研究》、《孟子理论思想》,译著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等

韦卓民先生不仅学贯中西,而且办学有方。他利用教会大学的特殊地位和条件,多方筹募经费,加强师资建没,注重严格管理,使华中大学成为当时华中地区有影响的高等学府之—。在他的力邀下,—批国内外的著名学者,如钱基博、蔡尚思、游国恩、阴法鲁、包鹭宾、傅懋绩、王玉哲等人都曾在该校执教。为了办学校,韦卓民先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生入学后,要进行“甄别考试”,把外文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班,进行不同的讲授。学校规定了中期考试,学生经过4个学期末的考试及格,就参加一为时两天的中文、英文以及两三门专业课的中期考试,学生只有在中期考试及格后再读两年才能参加毕业考试,并要靠四年主修的课程,同时并经过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的锻炼等,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学到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且有一定的调研、实验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