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欲寄是什么典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5 17:37:21

表示这派的做词风格.

让我们先来了解这个人:

提起婉约派,我们就会想到“凄凄惨惨切切”,或者“执手相看泪眼”,这些凄美、婉转、香艳、脂粉气的句子,怀念那些曾经错过的人儿温暖的怀抱。但是,如果看这几句:“渐黄昏,清角吹章,都在空城”,“波心荡,冷月无声”;“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心中便不由升起一丝寒意,而这寒意不似清照相思的愁苦,也不像柳永的别离的伤痛,这是一种发自心底的清和冷,也许有人会关心:哪个伤心人写了这些句子呢?答案是姜夔。这个名字不很响亮,而且后一个字也不太好认(音同“葵”)。所以知道其名的人比知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典故的人更少。
姜夔,南宋词人,字尧章,人称白石道人。生活在南宋后期,政府已经丧失了收复北方的信心,偏安于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在这种缺乏奋发豪情,无法改变现实的沮丧氛围中,文人们遣兴娱情的工具便是那些风格婉约的词句。
其实,姜夔的身份有多种:书法家、音乐家、诗人、词人,唯独没有的是一官半职,直到他死了,还是一介布衣,也算是历史上众成名文人中遭遇最惨的了。另一个婉约派大师柳永虽然自称“白衣卿相”,但好歹有皇帝一句话让他“奉诣填词”,死时虽然没有亲戚来收殓,但还有妓女料理后事,为其洒几泣清泪,死得也算香艳。然而,姜夔连这种待遇也没有,困顿潦倒到朋辈凋零,死后竟不能殡殓,最后靠仅有的几个友人张罗才把他葬于钱塘门外。难怪他的词中有一股清冷而不华靡的气息,或者说幸亏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他的才华,只是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清空、孤硬的感觉。
姜夔一生孤苦,混到30多岁,才由于千岩老人萧德藻的欣赏,将自己的妻侄女嫁与姜夔,使他告别了光棍生涯。不过夫妻间仿佛非常淡漠,姜之词中未有留下关于妻子的一言半语。倒是有两个女子,在姜夔的词中长存,一直流传至今。
因为姜夔穷,所以无法像柳永一样混在青楼,虽说才华满溢,但没了银两,满肚子的墨水也只能化为苦水,那仅有两段的艳遇也就弥足珍贵。其实说两个女人好像不太确切,应该是三个女子,两段感情。
第一段是年轻的姜夔第一次来合肥时发生的,他住在城南赤阑桥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