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可信解释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2 12:58:29
在网上查找这两句的注解,答案多为“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或者“如果他所依靠的是一个值得亲近的人,那么这个人就值得尊敬和效法了”。感觉以上的译文都未足信,一来未能与上文衔接,二来也不够合理。因此,还请诸位高贤不吝赐教!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本人理解为:符合“义”的诺言才可以兑现)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本人理解为:符合“礼”的恭敬才不至于带来羞辱)
(以上两段,曹洞野网友的解释与主流的译文是一致的,也是本人深以为然的)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问题在这一句,本人至今未能找到可以信服的解答。“因不失其亲”,解释为“依靠亲信”、“依靠值得亲近的人”,仿佛都有点牵强;“亦可宗也”之“宗”,感觉上翻译成“效法”比“尊敬”更为合理;“亦”,感觉上有联系上下文的意味,但诸贤的见解中都好像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如果再没有其他解释的话,相较之下,曹洞野网友的解释应该还算比较讲得通。
很奇怪,以《论语》影响中国文人之长久、深远,在历代权威们的反复批注之下,至今都仍有很多不同的理解;甚至如何断句,都有不同的说法……谁才能真正明了孔子的原意呢?

另外,如果没有不同的看法,请不必重复曹洞野网友的答案。
CY拜谢!

整篇的解释应该是:
复思维所说的话是否合宜。合宜则守信,不合宜则不必守信。自己的恭敬态度要合乎礼仪,方可远离耻辱(阿谀奉承)。自己的亲信好友都不离开自己,才能得到尊重。

偶是女的……………………
汗……

可以参考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大公无私和绝对自私一般人都是做不到的。儒家提倡有限的自私。比如大家都没吃的,我有个馒头,先给父亲吃,父亲吃完了我再吃,等我自己也吃完了,再多一个馒头,再给别人吃。

一般人都宗仰那种大公无私的人,但如果像这个样子,助人的心行,由人而远,渐渐扩及他人,自爱而后爱人,先爱亲人后爱众人,也是值得宗仰的。

看古文要结合上下句啊,上面这位哥们讲的很好,顶下

"曹洞野"说的对,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