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京岘山’名字来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17:48:38

相传,在2400年前的周朝,有一风水先生登上京岘山,看到这里云雾缭绕,紫气升腾,就断定这一带要出王侯将相。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终消灭六国诸侯王,统一全中国。为保其一统江山万古千秋,秦始皇传旨,急驱3000多名赭衣囚徒,星夜赶往京岘山,名为修筑驰道,实是砍毁古树名木,劈山削岭,断其“龙脉”,败其“风水”,并煞费苦心地将谷阳更名为“丹徒”,顾名思义,即赤衣囚徒之地。
  丹徒的地名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时隔若干朝代,开明贤能的清朝皇帝乾隆杂韵《京岘山》写了这样一首诗:“凿京岘命赭衣徒,名象虽存迹久芜,未及临洮东属海,长城筑罢竟亡胡。”秦始皇已经把长城筑好,为什么还会灭亡?乾隆是对秦始皇不会引导使用人才,而是不义、不仁、扼杀人才进行了抨击。

  其实,京岘山满盈的灵气,京口城的人才源泉,是凿不完砍不光的。后来,京口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孕育着刘裕、李德裕、宗泽、张玉书等帝王将相,京岘山山傍水峰媚,湖依山水灵,真山真水,那秀气灵气的内涵,吸引着无数的名人雅士。唐末以来,许多名人或筑室或墓葬于京岘山。

  宋代名将宗泽,浙江义乌人,于宋宣和元年被罢职闲居京口四年。空闲时他常到东郊游览,欣赏京口壮丽山川,尤其喜爱京岘山的景色。他的夫人陈氏不幸病逝,宗泽把她安葬在京岘山陈家湾,并赋诗一首:“一对龙湖青眼开,乾坤倚剑独徘徊,白云是处堪埋骨,京岘山头梦未回。”其时他己经60多岁,将失妻的惆怅、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向京岘山倾诉。宗泽死后,其子宗颖,部将岳飞遂遵照遗嘱,将其灵柩千里迢迢护送到京岘山与陈氏夫人合葬,埋在青山绿水中,与奔腾的长江应和。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也对京岘山有过感怀。

  郑成功,福建南安人,为抗清复明,三度北伐,于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组成北伐“海师”,白帆如雪,屯军在焦山江面,砍断由铁链组成的“滚江龙”,焚烧可以走马安炮的“木浮营”,摧毁了清军的江防。“铁人军”打下了银山门,攻克了镇江,并驻守35天,后因为兵败金陵,才被迫撤离镇江,其时已是秋天。

  郑成功在镇江等待从南京败下来的将士,怀着北伐失利的惆怅,前来拜谒京岘山寺及宗泽墓。

  郑成功拜谒京岘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