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德至上的人本主义与西方资产阶级人本主义的区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9 23:58:56

比较,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立场和角度问题,研究文化问题时尤其如此。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这一代人所接受甚至是所向往的“人性”(或谓“人本”)在概念乃至整个理论体系上基本都是从西方舶来的,是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相反,我们对自己祖先有关人性的论述却知之甚少。
“中西人本主义比较”这个课题,说白了其实就是拿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标准来衡量中国古往今来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和过程。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实际是个文化反思的过程。
这个工作,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大家们已经做了不少,如鲁迅、胡适等。
五四以后,继续这个传统工作的人物不多了,但也不是没有。台湾的学者、大陆的学者、旅居海外的学者以及国外的汉学家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程度地继续着这个工作。当然了,大陆的学者受到的政治冲击太多太频因而成绩稍有落后。
近些年来,由于工作所累(高中教学,而且是高三),我所涉猎的范围有限且零散,难成体系。期间利用课余,读过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些文人的东西,如《鲁迅全集》、辜鸿鸣《中国人的精神》、林语堂的《吾国吾民》(又译《中国人》)。读过建国后李泽厚先生的东西——《中国思想史稿》、《华夏美学》、《论语今读》等(在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接触,近两年才有心情进一步深入和扩展阅读)、金克木和季羡林张中行等老先生的一些文章。至于当代文化学者不可避开的则是葛兆光先生(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不得不读)。海外华人学者的东西,我现在还只是在一些文章上间接地知道,没有更清楚的直感。国外的,除了我前面讲的那本《探索者》以外,印象较深的还有美国人房龙的《宽容》(又译《人类的解放》)。

文艺复兴的主题既是是人文主义 它的理论基础在于对中世纪禁欲和神学的反抗.西方的线索好找些.但我们的很难觅到.牵强的说孟子民本主义 或者孔子的仁义之说 似乎都不很完整.也许这就是区别吧. 人的问题的处理不同 导致我们整个国民性格 以及行为方式 风俗习惯的差别.思维方式上西方重现实 审美 重理论研究 而我们偏好大而化之 不就甚解的风气.
说到人本,我想到独立人格问题.中国古代似乎少之又少.李贽算一个.往前看.鲍竟言也勉强算是. 到了现代.文革年代 也不多.集体的无意识啊.<